(相关资料图)
▼
撰文丨魏英杰
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仇凤仙做了一项研究。她发了2500份问卷,访谈了200人,想知道第一代农民工老去后如何维生。
报告结果令人心酸。报告提到,这个群体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之前,在八九十年代进城打工,不少人务工超过30年,养老金却只有一两百元。接受调研的农民工里,76.1%的人决定 60 岁以后继续在城市里打工。他们打工那么多年,但到了晚年,一半以上的人存款还不到5万元。
作为70后,我对这个这个群体很熟悉,但我只看了他们进城打工的身影,而没有注意到他们在当下步履维艰的背影。
我老家地处东南沿海,那里有中国最早一批乡镇企业、合资企业,也因此吸引了第一批进城农民工。那时候,他们大多还年轻,充满生机。虽然收入不高,干活也很辛苦,但还是能看到他们满怀希望的笑脸。
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在工厂睡集体宿舍,或者在外面租农民房,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班和加班。他们很多来自四川、河南、湖南、江西,吃饭的时候,只要大白菜里放点肉,加上辣椒,就能干掉一大碗米饭。
但也正是这群人,据悉有八九千万人,撑起了中国制造的大半边天,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现在时常念叨,当年中国制造就是依赖低成本的人口红利,才得以蓬勃发展。而这一群人,正是我们嘴巴所说的“人口红利”,他们的微薄收入,也就是我们所指的“低成本优势”。
那时候,还没有新《劳动法》,企业招人也不需要交社保、公积金,这是社会和发展的原因。换句话说,这已经是既成事实,不能改变。但到如今,由于未参保缴费,或者企业按最低档缴费,他们今后能领取的养老金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让他们安然退休。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退休,或者即将退休,却不得不选择继续打工。问题是,由于年龄等原因,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少。何以养老,现实严峻地摆在他们面前。
当然,他们中肯定会有一些人的子女有出息,让他们不必担忧老年生活。但是,总体而言,这个群体中的多数人,将不得不拖着蹒跚的脚步,活到老干到老。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这个群体真的才是“时代的眼泪”。在星罗棋布的工厂里,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年复一年的“春运潮”中,有他们背着大包小包、来来去去的脚步;而当时代渐行渐远,他们却成了一群被遗忘的人。
这个社会,实在太亏欠他们了。这个群体,不应该落得这样的遭遇。如果说,当年的社会福利体系不成熟,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我们现在应该有办法,能够弥补制度性缺憾。我不知道,从制度上能够做点什么,但无论是国家来负责,还是社会来想办法,都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且积极地去解决。
*题图为2008年1月31日,广州火车站一乘客晕倒在人群中,乘客把她抬高救出。来源于网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