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嘉兴历史文化名人(儒林外史中的嘉兴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
文 | 双溪
十一年前,我重阅《儒林外史》时,注重细读了吴敬梓笔下嘉兴人蘧氏祖孙三代的荒唐故事。写了《〈儒林外史〉中的嘉兴人》一稿。
此文于2011年8月7日见刊《南湖晚报》。
今,无意中从网络上见到以蘧氏故事改编的连环画《枕箱案》画页。特将之作配图,把我文编制成美篇。
——题记
《儒林外史》中从第八回起到第十四回,连续叙述了蘧姓祖孙三代等嘉兴人的故事。明朝的嘉兴这一家子,成了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另类。
南昌府前任蘧太守,年老告病,挂职离岗。与继任太守王惠政务交接时,已懒得出面。着儿子蘧景玉代为“交盘”。蘧王双方对“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的官道,心照不宣,外加“蘧太守果然送了一项银子,王太守替他出了结”。
不作盘点,没有审计,新老官吏的交替,在酒席上完事。于是,“蘧太守带着公子、家眷,装了半船书画,回嘉兴了”。看来,蘧太守只不过是一个庸官。在作者吴敬梓的眼里,连一笔“政绩”也没有提。
(蘧氏三代人的故事,改编成连环画《枕箱案》。其画页,作本文配图,意在为本美篇增添一点明代嘉兴的“场景”感)
蘧公子虽“翩然俊雅,举动不群”,却不求仕途,只伴父在署内帮衬,是一个“一荣俱荣”的得益者。
耳濡目染,蘧公子对官场一切,了如指掌。他对新太守作了别有用心的暗示:原府衙门里“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经太守一番振作,只怕要换成“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意在讥诮继任者,实质是他对衙内当道的留恋。
有了老子的丰厚俸禄和“灰色收入”,他振振有词:“晚生只愿家君早归田里,得以菽水承欢,这是人生至乐之事。” 吴敬梓对蘧公子也实在不愿过多落笔,让他在三十七岁离开南昌后,回到嘉兴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蘧公子一死。蘧氏的主角蘧公孙便粉墨登场了。这位“儿子不养爷,孙子吃大爹”的纨绔子弟,十七岁时,出场第一件事就是惊人之举:
蘧公孙从杭州讨债回程中,在乌镇遇到已升任南赣道的南昌太守王惠。王惠因投靠谋反的江西宁王,事败露,落荒而逃。他对蘧公孙隐瞒了投敌的事实,慌称宁王攻城,自己“挂印而逃”。蘧公孙念其与祖父同朝为官,便赠银二百两作路费,要王“去寻一个僻静所安身为妙”。王感恩不尽,将随带的一只枕箱交蘧收藏,彼此洒泪分手。
蘧公孙回到嘉兴,向祖父说了路遇王惠之事。蘧太守大惊,叹道:“他虽犯罪朝廷,却与我是个故交。”竟然为王的处境担忧。当得知孙子赠王盘缠,要其亡命天涯时,“蘧太守不胜欢喜”,称:“你真可谓汝父之肖子。”
祖孙俩从王惠所托的枕箱中发现宫廷藏卷《高青邱集诗话》后,喜出望外。蘧公孙灵机一动,擅将此孤本缮写成帙,堂而皇之地在原作者高秀迪名字下面添上“嘉兴蘧来旬駪夫氏补辑”的字样,并刻印几百部,遍送亲友。
自此,“浙西各郡都仰慕蘧太守公孙是个少年名士”,蘧公孙名利双收。翰林鲁修编招其为婿,风光无限。然鲁小姐不久转喜为悲,见蘧公孙胸无点墨,不求进取,郁郁寡欢:“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
鲁修编狠铁不成钢,一气病倒。蘧公孙不以为然,与一帮三教九流的“名士”四处游荡。直至祖父病重。蘧公孙闻讯赶回嘉兴时,老太守已命归西天。三年居丧中,他不思反省。
当嘉兴的朋友嫌他“是个做诗的名士”,冷落他时,他也无动于衷。却对处州马纯上假座嘉兴府大街文海楼选编《历科墨卷持运》,大感兴趣,厚颜无耻地提出“可好添上小弟名字,与先生同选,以附骥尾”。
蘧公孙沽名钓誉的“拿来主义”真是上了瘾。文场忙于扬名,不意后院起火。家奴与丫环间的拐带事端,惊动了秀水县。引发了蘧公孙藏匿钦赃案的败露。在一场黑吃黑的交易中,朋友替蘧破费了九十二两银子,赎回了钦犯王惠的枕箱,总算免了灭顶之灾。
至此,吴敬梓搁笔蘧氏。蘧公孙在儒林混迹的影子,好几回书后才带了几笔。
明代,嘉兴名人辈出,收藏和鉴赏家项元汴、史学家谈迁,文学家李日华等,不胜枚举。吴敬梓祖上是浙江人,作为文学家,他对嘉兴府的人文必有见地。
也许出于对嘉兴的“关照”,他笔下留了情,为“流芳百世”的嘉兴三个代表人物选择了一个难得一见的“蘧”姓。免了后人刨根问底,对号入座的烦扰。
但是,蘧公孙借书扬名的手法,今天成了一种“潜规则”。只不过花样翻新,玩了一个“编委”的名堂,让真正的作者成了陪衬。高明的创意,识多见广的吴敬梓是做梦也没法想到的了。
连环画《枕箱案》中的嘉兴府大街文海楼书坊
--END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