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联商专栏
(相关资料图)
撰文/无名
上期正式拉开了“青岛商圈之巅-东部商圈(香港中路商圈)系列”的帷幕,并以此商圈的活化石-“东部永旺”为切入点,由这座开业26年却依然长盛不衰的项目探寻“商业项目的长红之道”。
本期我将带领大家“登高望远”,一起登临“青岛商圈之巅的最顶峰”,恰如珠穆拉玛峰之于喜马拉雅山,看看是否能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信每位青岛人或对青岛商业有一点了解的朋友应该都会对谁是青岛商业之巅异口同声——正是“青岛海信广场”。
有些巧合的是:恰在写就本文之际,青岛海信广场的最新手笔-至高点地标-SKY BOWL(空中剧场)惊艳亮相,这座形似一顶巨大王冠的“空中剧场”似乎在为这座名副其实的“青岛商业之巅”无声加冕。所以,就让我们随之登上“这座青岛商业最高峰的至高点”放眼俯瞰,又将领略怎样的一种震撼与不凡?
一、“前卫的探险家”
“前卫”意为领先、引领、与众不同,但“前卫”也分多种情况:有领先半步、有领先一步、还有跨时代的领先。幅度的不同意味着风险的量变与质变——半步领先最稳、领先一步则风险涌现、跨时代的领先则意味着“风高浪急”。就像“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前无古人之时,又有谁敢断定这种奇形生物不会带有“剧毒”呢?
但时代往往是由这些“跨时代的探索者”所引领,因为正是他们打开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所以我们更可称这类引领者为“探险家”,因为正是他们在大胆引领着时代的探索脚步。而海信广场正属于其中代表者,它不仅代表与引领着青岛商业的“高度”,更大步领先于时代,趟出了属于自己的非凡之路。
1997年,海信广场于青岛山东路诞生,那时的它其实并不起眼”——因为那时还是中山路一骑绝尘的时代,所以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唯有中山路的最高端商场才是青岛商业的最高峰”。可事实却并非如此——1997年才刚诞生的海信广场实为我国最早的高级百货店之一,它首次将国际品牌引入青岛,拉开了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的高级百货店时代序幕。所以早在1997年,海信广场就已登临青岛商业之巅,但同样的,它其实领先了当时不止一个时代。
当时国人的“品牌意识”才刚刚萌芽:“真维斯”是名牌、“班尼路”是大牌、“杰克琼斯”是国际名牌,所以大众对“国际品牌”并无概念,大多将“能在电视上打广告的品牌与国际品牌进行关联”,至于究竟是不是,其实也无法验证,毕竟那个年代能出国的都属凤毛麟角。因此那时的海信广场在本地人眼中更像是一种“新奇的谈资”,比如:一双鞋/一件衣服/……为什么那么“贵”?卖给谁啊?所以,在品牌时代刚刚开启之时,海信广场即已跨入了“客群细分时代”,那是怎样的一种领先,又是怎样的一种冒险?
2008年是海信广场的又一关键之年,在这一年它搬迁到了如今的位置,即紧邻当下城市地标—奥帆中心之侧。当下听起来似乎一切条件都是那么的“优异”——08年奥运会、青岛承办奥运帆船赛事、奥帆中心、未来城市地标……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才齐聚。可在那时这一决定却是极为冒险的,尤其对于商业项目而言,所以大多数的本地人对此并不看好,主要原因有三——
1、奥帆中心依海而建,当大家听到“临海”时,自然会联想到一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但其实问题同样巨大,尤其对于商业项目而言更可谓“严峻”:因为临海意味着“不临主路”、意味着以目的性客群为主、意味着不显眼、不方便;
2、奥帆中心究竟能不能成为未来城市地标在当时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且当时看来,不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因为青岛最不缺的就是海边广场,更重要的是,它离最为知名的五四广场实在太近了,如此临近的两处类似广场且一处已成为城市地标,新建的奥帆中心真能成功吗?还是更会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临时高光产物?(大家也可了解一下“青岛世园会”并与之对比,看看是否如此)
3、那时的海信广场已在青岛立足站稳,已成为高端商场代表,更何况那时的“山东路”(如今的万象城就在山东路)临近市政府、各方面条件更加成熟,而如今的新址则更多只是预期,所以搬迁不仅相当于“从头开始”,更充满着巨大风险。
有业界前辈回忆表示,当年海信广场决定迁址之时,原址改为巴黎春天,员工可以自行选择去(跟着去)、留(留在巴黎春天),据说一大部分、甚至包括一些骨干都选择了“留”,可见那时大家是多么的没底与不看好。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再看,迁到新址的海信广场不仅如日中天且持续蒸蒸日上,而巴黎春天则早在2014年即已折戟沉沙,其旧址至今仍未柳暗花明。
所以,称海信广场为“探险家”、甚至“冒险王”都不为过,如今看来这些“无比明智的决策”,在当时却更像“异想天开”。即便当时经过了再多的细致推演,预期始终是预期,风险始终是风险,不然当时那么多的巨头商企,为何只有它敢于如此?所以,海信广场可谓“引领、跨越、远见、魄力”的代名词,无论是最早的率先引入国际品牌,还是后来的大胆迁址,无不显示出其眼光、胆识、魄力及远见。
二、稳健的“哲学家”
与战略方面的“大胆”不同,在战术方面,它尤为稳健、扎实,甚至略显“保守”。这是作为曾经同一商圈的竞争对手、对其下过一番功夫研究之后得出的主要结论。以营销方面为例:由于当时我所在的项目以营销见长,几乎可以说是“天天有活动”,所以我理解的营销应是追求不断地推陈出新,尽量避免“重复”;而海信广场则截然相反,它关注于将同一档活动一年一年的反复做,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扩展一点、深挖一点。这两种截然相反选择的结果是:
·追求“不断出新”的越发遇到瓶颈,最终愈发浮于表面,所谓创新更多停留于“活动名称与口号(噱头)”方面,实际是“新瓶装旧酒、换汤难换药”。
·追求“年拱一卒”的则势能越来越强,活动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一种品牌、一个符号,愈发深入人心。
而营销只不过其整体的一个缩影,其品质、调性、服务、管理、物业等方方面面皆是如此,这些反映出的是其对商业的理解,对文化与哲学的思考,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精益求精、步调一致。这种文化的直观结果是:若你第一次步入该项目,你绝不会想到这是开业于2008年、已然开业了15年的项目。
所以,一切皆源于文化,现实不过是认知的变现,而认知即哲学,对商业体而言即为“经营哲学”。因此,每一个持续成功的商业体系都可称之为“悟道的哲学家”,而海信广场确可谓其中翘楚。
三、与众不同的“拓新者”
诚然,这是一个躁动的时代。“躁动”的最大表现即“追求外在的闪耀”,即求规模、求速度、求数量,因此各行各业皆弥漫着一股“贪多求快之风”,即通过“下饺子般”开新项目、数量方面的跨越式暴涨,显示自身实力与地位。
而海信广场却又与众不同:在拓展方面,它不求数量、规模,更关注质量、内容与节奏。其本土拓展方式更像“一生二、二生三”式的稳步扩建,做好一步、再进行下一步。这样就给大家制造了一种“错觉”——表面上看,似乎并未怎么发展,因为在青岛依然只此一家;但实质上,却是在大踏步前进,无论“质与量”都在齐头并进:
·“量”的方面自不必说,看总面积便一目了然:08年(一期)约6万多㎡、14年(二期完工)约12万㎡;23年(三期亮相)超14万㎡。总面积翻了1.3倍,这何止是再开一个新项目?而是在各项条件均达到最优水平的基础上,再开一个新项目,更何况是顶级项目了。试问当下要找到如此条件打造如此级别项目,即便可能难度得有多大?
·“质”的方面则更为突出:面积的巨大扩容意味着内容的愈发丰富,这不仅使它几乎能够满足顶端客群的各类需求,更让它进一步加大了对“正全力爬坡冲刺的中高端客群”的影响力与掌控力,满足了此类高潜客群的“内外部需求”。
谈到这里,不禁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那是在2011年,刚入行的我曾邀请一位富豪姐姐来我所在项目光顾,没想到这位姐姐的第一反应是:“我们那个圈子都是逛海信的。”
所以,“顶端”对人始终有致命的吸引力,这其实才是所有顶级商业项目的最大护城河,所谓成功的顶级项目不过是将这一人性欲望充分激发与迎合,而海信广场则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当然,它也已走出青岛、布局全国,长沙、天津的海信广场同样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与高端代表。
结语:
如今的青岛海信广场正式进入了它的“4.0”时代,即再一次的“向上攀登”,而最新手笔的造型更像在预示着它的未来探索方向——向上、更高、更开放,这处形如一顶璀璨的王冠的空中剧场似乎让青岛海信广场更像一个“人”,一个傲立于海天之间,宁静眺望的智者。
当你真正登临这座青岛商业之巅的至高点、与它同一视角眺望远方之时:你会感受到一种海阔天空的豁达、一种一望无际的辽阔、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释然、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它让我领悟到的不仅是商业本身,更是文化、哲学、艺术、底蕴、内涵的化学反应:那是一种对人性的理解、对规律的洞察、对发展的探索、对未来的哲思,那是一种看似平凡无奇却又波澜壮阔的内生活力与生命力,完美地诠释了何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我着实为青岛本土能诞生如此段位的商业企业而振奋、骄傲,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一种高度,更代表着一种深度、厚度与广度。因为它,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青岛商业的未来,无限可期;东部商圈亦将因它的存在而继续屹立于群峰之巅,难以撼动。所以,若你来青岛,就去这座青岛商业之巅转转,登临它的至高点-SKY BOWL望望,看看是否与我所讲的一模一样。但我更想说的是:它大概率会超出你的想象,因为它总是在不断超出我的想象。
延伸阅读:
为什么青岛这家商场能开业25年,火了25年?
关键词: